目的 探究锡林郭勒盟地区青春期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以期进行预防性干预,减少疾病发生率,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方法 纳入2023年10月份在锡林郭勒盟中心医院儿科接受25-(OH)D检测的10~14岁健康青春期儿童644名,采集研究对象末梢血化验血清25-(OH)D水平,通过调查问卷收集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居住地、有无急慢性疾病等)。分析不同性别、民族、居住地、年龄段青春期儿童血清25-(OH)D水平的差异。结果 644名青春期儿童血清25-(OH)D中位水平为18.55(16.81,22.11) ng/ml。各组间儿童血清25-(OH)D水平比较,性别、民族、居住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孩25-(OH)D水平高于女孩[19.14(17.46,22.73)ng/mlvs.18.01(16.57,21.06)ng/ml,Z=3.375,P=0.001],汉族25-(OH)D水平高于蒙古族[18.82(16.85,22.71)ng/mlvs.18.23(16.66,20.75)ng/ml,Z=2.158,P=0.031],市区25-(OH)D水平高于旗县[20.96(18.21,24.42)ng/mlvs.17.33(15.46,18.23)ng/ml,Z=14.389,P<0.001]。不同年龄段25-(OH)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3.978,P>0.05)。644名青春期儿童血清25-(OH)D缺乏率为2.2%,25-(OH)D不足率为59.0%,总体异常率为61.2%,仅38.8%儿童25-(OH)D正常。各组间儿童血清25-(OH)D缺乏、不足率比较,性别、民族、居住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生异常率高于男生(χ~2=17.989,P<0.001);蒙古族异常率高于汉族(χ~2=10.199,P=0.005);旗县异常率高于市区(χ~2=187.332,P<0.001)。不同年龄组儿童25-(OH)D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205,P>0.05)。结论 锡林郭勒盟地区青春期儿童普遍存在血清25-(OH)D缺乏或不足,临床应加强25-(OH)D的检测,合理补充,以防止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目的 分析达格列净(DAPA)联合西格列汀(SITA)对围绝经期2型糖尿病(T2DM)合并骨质疏松(OP)患者血糖、25-羟维生素D及骨代谢指标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9月—2023年9月杭州市富阳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围绝经期T2DM合并OP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1例,采用二甲双胍治疗)和观察组(51例,采用DAPA和SITA治疗),用药3个月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糖代谢指标[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骨代谢指标[N-端骨钙素(N-MID)、总Ⅰ型胶原氨基酸延长肽(t-P1NP)、骨源性碱性磷酸酶测定(BAP)水平、β-胶原特殊序列(β-CTX)、甲状旁腺激素(PTH)]、25-羟维生素D指标(25-羟维生素D_2、25-羟维生素D_3、总25-羟维生素D)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N-MID[(16.53±3.50)ng/ml vs.(13.28±2.94)ng/ml]、t-P1NP[(85.65±10.14)pg/ml vs.(77.19±11.37)pg/ml]、BAP[(30.52±3.76)U/L vs.(28.23±2.19)U/L]、25-羟维生素D_2[(33.86±3.87)ng/ml vs.(25.29±4.15)ng/ml]、25-羟维生素D_3[(17.68±2.51)ng/ml vs.(14.35±2.20)ng/ml]及总25-羟维生素D[(24.45±2.11)ng/ml vs.(16.28±4.24)ng/ml]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078、-3.966、-3.758、10.786、7.125及12.320,均P<0.05);观察组FPG[(6.46±0.99)mmoL/L vs.(7.26±0.91)mmoL/L]、PBG[(9.20±0.72)mmoL/L vs.(11.38±0.87)mmoL/L]、HbA1c[(6.58±0.86)%vs.(7.14±0.77)%]、β-CTX[(0.32±0.16)ng/ml vs.(0.97±0.21)ng/ml]及PTH[(58.51±12.38)pg/ml vs.(64.74±13.16)pg/ml]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249、13.786、3.464、17.583及2.462,均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7.84%vs. 41.18%)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313,P<0.05)。结论 DAPA联合SITA能够降低围绝经期T2DM合并OP患者的血糖水平,改善25-羟维生素D和骨代谢指标水平,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目的 探讨维生素D水平、放电指数与癫痫持续状态患儿治疗结局的关系,为临床改善患儿结局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绍兴市上虞人民医院收治的癫痫持续状态患儿120例,均给予抗癫痫药物治疗,根据治疗结局分组,将85例完全控制患儿归为控制组,35例复发患儿归为复发组。比较两组患儿脑电图特征、维生素D水平,分析癫痫持续状态患儿复发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维生素D水平、放电指数对癫痫持续状态患儿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 复发组持续时间>4 h的比例(71.43%)、放电指数[(62.78±3.26)%]均高于控制组[50.59%,(56.49±3.13)%],血清维生素D水平[(18.65±2.18)ng/ml]低于控制组[(21.75±2.45)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持续时间长、放电指数高、血清维生素D水平低是癫痫持续状态患儿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ROC曲线显示:放电指数、维生素D水平及二者联合预测癫痫持续状态患儿复发的灵敏度分别为82.86%、80.00%、88.57%,特异度分别为90.59%、82.35%、88.24%,准确度分别为88.33%、81.67%、88.33%,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15、0.820、0.952。结论 放电指数高、血清维生素D水平低是癫痫持续状态患儿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二者联合的预测价值更高。
目的 分析早孕期稽留流产患者血清中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孕酮(P)、抗心磷脂抗体(AC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3年1月—2023年12月湖州市吴兴区人民医院、湖州市吴兴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50例稽留流产早孕期患者为观察组。同期选取50例正常妊娠产妇为对照组。按照患者的流产程度情况,将患者分为:完全流产组:进行药物流产24 h内,出现宫缩情况,阴道内出血量正常,妊娠完全排出(34例);不完全流产组:进行药物流产24 h内,阴道出血量较大,排除部分妊娠物,B超检查仍有妊娠物残留(41例)。检测IGF-1、P、ACA水平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IGF-1(204.47±29.60)ng/ml、P(76.93±15.52)nmol/L、ACA(1.01±0.54)U/ml表达水平对比,观察组IGF-1(130.01±35.61)ng/ml、P(38.05±11.36)nmol/L表达水平降低,ACA(6.54±3.16)U/ml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完全流产组IGF-1(134.62±36.51)ng/ml、P(40.65±13.87)nmol/L、ACA(5.82±3.55)U/ml对比,不完全流产组血清IGF-1(116.87±33.49)ng/ml、P(30.64±10.22)nmol/L表达水平降低,ACA(8.31±3.89)U/ml表达水平升高(P<0.05)。IGF-1与P呈正相关性(r=0.689;P<0.001);IGF-1与ACA呈负相关性(r=-0.711;P<0.001);P与ACA呈负相关性(r=-0.699;P<0.001)。与IGF-1、P、ACA(AUC:0.707、0.716、0.666)单项诊断相比,联合检测(AUC:0.884)对早孕期稽留流产患者的诊断价值较高(P<0.05)。结论 早孕期稽留流产患者血清中IGF-1、P表达水平降低,ACA表达水平升高,在疾病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目的 探讨天津市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儿童检测结果及听力损失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21年6月天津市16个区出生并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耳聋基因筛查的儿童资料。统计GJB2、GJB3、SLC26A4和线粒体12SrRNA基因的20个位点突变情况和其听力损失情况。结果 筛查婴儿350 424例,检出耳聋基因突变18 925例,突变率5.40%。单基因突变中GJB2最高,为2.45%,其次是SLC26A4基因2.24%;多基因位点突变率0.11%。在20个基因位点中,GJB2基因突变8 586例,突变率最高,为2.45%(8 586/350 424);其次是SLC26A4基因7 833例,突变率为2.24%(7 833/350 424)。检测的20个基因位点中,GJB2基因c.235delC的突变率最高,占1.81%(6 329/350 424),其次SLC26A4基因c.919-2A>G为1.44%(5 061/350 424)、GJB2基因c.299_300delAT为0.51%(1 794/350 424)、GJB3基因c.538C>T为0.33%(1 169/350 424)。耳聋基因正常、单基因位点突变及基因多位点突变3组间听力筛查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9.695,P<0.001)。GJB2基因,杂合突变的听力筛查未通过1 457例,未通过率17.03%(1 457/8 558);纯合突变的听力筛查未通过20例,未通过率71.43%(20/28)。GJB2基因杂合突变和纯合突变两组间听力筛查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238,P<0.001)。SLC26A4基因,杂合突变的听力筛查未通过851例,未通过率10.92%(851/7 792);纯合突变的听力筛查未通过33例,未通过率80.49%(33/41)。SLC26A4基因杂合突变和纯合突变两组间听力筛查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0.257,P<0.001)。18 925例耳聋基因突变儿童中,检出听力损失235例,占耳聋基因突变总数的1.24%,其中以GJB2和SLC26A4基因突变为主。结论 天津地区耳聋基因突变率5.40%,GJB2和SLC26A4基因为主要突变基因,c.235delC和c.919-2A>G位点突变率最高。实施听力筛查结合耳聋基因筛查模式,做好定期随访,可降低迟发性和药物性听力损失的发生。
目的 观察并探讨维生素AD滴剂联合糖皮质激素对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 根据纳排标准选取2022年1月—2024年1月在台州市中心医院(台州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120例,根据单双数抽签法平均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给予阿奇霉素序贯治疗+糖皮质激素吸入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再给予维生素AD滴剂口服用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33%(χ~2=4.227,P<0.05)。入院时,对照组肺活量(FVC)为(65.89±6.51)%,第1秒最大呼气量(FEV_1)为(60.05±6.11)%,FEV_1/FVC为(91.14±0.47);观察组FVC为(66.04±6.39)%,FEV_1为(60.17±5.77)%,FEV_1/FVC为(91.11±0.50)。两组间肺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出院时,对照组FVC为(72.04±7.28)%、FEV_1为(67.40±7.20)%,FEV_1/FVC为(93.56±0.22),观察组FVC为(76.61±8.22)%,FEV_1为(73.23±8.06)%,FEV_1/FVC为(95.59±0.19)。治疗结束后两组患儿的肺功能指标经检测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改善程度更佳(P<0.05)。入院时,对照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为(28.59±2.66)ng/L,C-反应蛋白(CRP)水平为(24.63±2.56)mg/L,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为(112.32±10.21)ng/L;观察组TNF-α水平为(28.91±2.54)ng/L,CRP水平为(24.77±2.61)mg/L,IL-6水平为(113.60±10.34)ng/L。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结束后,对照组TNF-α水平为(18.21±1.93)ng/L,CRP水平为(12.86±1.33)mg/L,IL-6水平为(76.69±8.41)ng/L;观察组TNF-α水平为(12.54±1.32)ng/L,CRP水平为(7.44±0.84)mg/L,IL-6水平为(62.25±6.88)ng/L。治疗结束后两组患儿的血清炎症指标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更佳(P<0.05)。入院时,两组患儿的血清维生素A、维生素D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结束后,对照组血清维生素A水平为(0.27±0.10)μmol/L,维生素D水平为(29.52±8.06)μmol/L,观察组血清维生素A水平为(0.35±0.16)μmol/L,维生素D水平为(33.40±8.26)μmol/L。治疗结束后两组患儿的血清维生素A、维生素D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改善程度更佳(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6.66%)与观察组(8.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0,P>0.05)。结论 对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给予维生素AD滴剂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有效改善患儿的肺功能指标及血清炎症指标,同时两药辅助联用亦不会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可推广使用。
目的 探讨新鲜移植第3天卵裂期胚胎质量对辅助生殖结局的影响,以优化移植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2022年10月31日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行第3天新鲜单胚胎移植的5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第3天胚胎的卵裂球数量、碎片比例及卵裂球大小差异分为12组。对比各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周期信息、临床及新生儿结局。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校正混杂因素,分析第3天卵裂期胚胎质量对辅助生殖结局的影响。结果 12组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流产率、多胎率及异位妊娠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以卵裂球数量7~9,碎片比例<10%,卵裂球大小差异0组作为参考时,卵裂球数量≥10,碎片比例10%~20%,卵裂球大小差异+组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阳性率(aOR=0.178,P<0.05)和临床妊娠率(aOR=0.109,P<0.05)均显著降低。12组新生儿身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鲜移植第3天卵裂期胚胎质量对妊娠结局有显著影响。卵裂球数量7~9,碎片比例<10%,卵裂球大小差异0组的临床结局最优,卵裂球数量≥10,碎片比例10%~20%,卵裂球大小差异+组的临床结局较差。
目的 调查辅助生殖女性分娩方式选择意向并分析其关联因素。方法 以自制调查问卷、自我调节疲劳量表(SRF-S)对2021—2023年于台州市中心医院进行产检的147例辅助生殖女性分娩方式选择意向、一般资料及自我调节疲劳程度进行调查,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辅助生殖女性分娩方式选择意向的关联因素。结果 147例辅助生殖女性意向选择自然分娩者66例(44.90%),意向选择剖宫产者81例(55.10%)。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年龄、家庭月收入、不孕原因、孕前有无慢性疾病、辅助生殖次数、是否规律产检、SRF-S评分的辅助生殖女性分娩方式选择意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655,95%CI=1.158~2.364)、不孕原因(OR=2.074,95%CI=1.261~3.412)、孕前有无慢性疾病(OR=2.825,95%CI=2.286~3.491)、辅助生殖次数(OR=1.906,95%CI=1.375~2.642)、规律产检(OR=0.477,95%CI=0.267~0.853)、自我调节疲劳程度(OR=1.666,95%CI=1.127~2.462)对辅助生殖女性分娩方式选择意向具有重要影响(P<0.05)。结论 辅助生殖女性分娩方式选择意向差异较大,年龄≥35岁、不孕原因为女方因素、孕前有慢性疾病、辅助生殖次数≥3次、无规律产检、自我调节疲劳程度高均是其选择剖宫产的危险因素,临床可据此采取干预措施,降低剖宫产率。
目的 收集并分析极低出生体重(VLBW)及超低出生体重(ELBW)早产儿并发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相关危险因素及矫正胎龄12月后神经系统预后情况。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2年6月在丽水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50例VLBW及ELBW早产儿并发NEC为观察组,按照1∶2配对比例,选取同期住院未并发NEC的VLBW及ELBW早产儿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并对可能影响NEC发生的各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通过面诊、上门随访或查询早产儿门诊建档病历资料了解两组患儿矫正胎龄12月后神经系统发育问题。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试管婴儿、败血症、口服益生菌、母乳喂养、输血史及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使用等指标对VLBW及ELBW早产儿并发NEC具有显著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7.716、10.526、64.407、17.391、7.680、9.211,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败血症(OR=1.253,95%CI:1.607~7.623,P<0.05)、试管婴儿(OR=0.956,95%CI:1.114~6.083,P<0.05)及输血史(OR=0.986,95%CI:1.322~5.437,P<0.05)是VLBW及ELBW早产儿并发NEC的危险因素,而母乳喂养(OR=-1.588,95%CI:0.094~0.445,P<0.05)、口服益生菌(OR=-3.522,95%CI:0.010~0.084,P<0.05)及EPO使用(OR=-1.069,95%CI:0.170~0.692,P<0.05)为保护性因素。矫正胎龄12月后观察组神经系统发育落后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04,P<0.05)。结论 败血症、试管婴儿及输血史可显著提高早产儿并发NEC的发生率,而母乳喂养、口服益生菌及EPO使用可有效降低NEC发生率。应尽量避免NEC发生以减少早产儿神经系统发育预后不良的发生。
目的 通过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确定宫颈癌患者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危险因素。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CINAHL、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等外国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中国文献数据库,设定检索时间为建库日至2023年7月底,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11篇文献,共计1 199例患者,包含16项相关危险因素,Meta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3.69)、分娩次数(OR=5.47)、绝经(OR=4.80)、肿瘤直径(OR=4.82)、手术时间(OR=4.15)、便秘(OR=3.27)、留置导尿管时间(OR=4.23)、BMI值(OR=3.47)、术后时间(OR=6.44)及术后放疗(OR=5.47)均是宫颈癌患者术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宫颈癌患者术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危险因素较多,应正确评估患者盆底功能障碍,针对可改善因素采取个体化干预措施,管理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