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格列净联合西格列汀对围绝经期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患者血糖 25-羟维生素D及骨代谢指标水平的影响
徐赛;周海龙;目的 分析达格列净(DAPA)联合西格列汀(SITA)对围绝经期2型糖尿病(T2DM)合并骨质疏松(OP)患者血糖、25-羟维生素D及骨代谢指标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9月—2023年9月杭州市富阳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围绝经期T2DM合并OP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1例,采用二甲双胍治疗)和观察组(51例,采用DAPA和SITA治疗),用药3个月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糖代谢指标[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骨代谢指标[N-端骨钙素(N-MID)、总Ⅰ型胶原氨基酸延长肽(t-P1NP)、骨源性碱性磷酸酶测定(BAP)水平、β-胶原特殊序列(β-CTX)、甲状旁腺激素(PTH)]、25-羟维生素D指标(25-羟维生素D2、25-羟维生素D3、总25-羟维生素D)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N-MID[(16.53±3.50)ng/ml vs.(13.28±2.94)ng/ml]、t-P1NP[(85.65±10.14)pg/ml vs.(77.19±11.37)pg/ml]、BAP[(30.52±3.76)U/L vs.(28.23±2.19)U/L]、25-羟维生素D2[(33.86±3.87)ng/ml vs.(25.29±4.15)ng/ml]、25-羟维生素D3[(17.68±2.51)ng/ml vs.(14.35±2.20)ng/ml]及总25-羟维生素D[(24.45±2.11)ng/ml vs.(16.28±4.24)ng/ml]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078、-3.966、-3.758、10.786、7.125及12.320,均P<0.05);观察组FPG[(6.46±0.99)mmoL/L vs.(7.26±0.91)mmoL/L]、PBG[(9.20±0.72)mmoL/L vs.(11.38±0.87)mmoL/L]、HbA1c[(6.58±0.86)%vs.(7.14±0.77)%]、β-CTX[(0.32±0.16)ng/ml vs.(0.97±0.21)ng/ml]及PTH[(58.51±12.38)pg/ml vs.(64.74±13.16)pg/ml]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249、13.786、3.464、17.583及2.462,均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7.84%vs. 41.18%)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313,P<0.05)。结论 DAPA联合SITA能够降低围绝经期T2DM合并OP患者的血糖水平,改善25-羟维生素D和骨代谢指标水平,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孕期维生素D水平与子代早期神经发育的相关性研究
傅佳艳;庄严;张莹;邱逸文;王书慧;蒲柳艳;周珊娜;王海燕;余运贤;目的 探讨不同孕期维生素D水平对子代早期神经发育的影响,为临床干预和公共卫生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选取2021年1月—2024年10月在舟山市妇女儿童医院进行围产保健检查并住院分娩的孕产妇及其子代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法检测孕妇孕早期(孕周<14周)、孕中期(孕周14~28周)及孕晚期(孕周≥28周)的血浆维生素D水平,在子代出生后3月、6月、8月及12月共4个月龄时点进行神经发育状况评估,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孕期维生素D缺乏与否对子代生命早期神经发育的影响。结果 共有1 768对孕产妇及其子代纳入该研究。孕妇血浆总25-(OH)D水平为(22.53±11.58)ng/ml,其中血浆25-(OH)D2水平为(1.10±1.96)ng/ml,血浆25-(OH)D3水平为(21.42±11.57)ng/ml。孕期维生素D缺乏状态911例,维生素D缺乏率为51.53%。相较于孕早期维生素D缺乏组,维生素D非缺乏状态有利于提升3月龄时子代逗引时会微笑(OR=2.26, 95%CI:1.19~4.45)和社交/情感里程碑(OR=2.26,95%CI:1.19~4.45),6月龄时俯卧抬头(OR=3.00, 95%CI:1.19~7.96)、逗引时微笑(OR=2.94, 95%CI:1.20~7.59)、竖抱时能自己控制头(OR=2.84, 95%CI:1.16~7.31)、手能张开(OR=3.00, 95%CI:1.19~7.96)及社交/情感里程碑(OR=2.31,95%CI:1.14~4.94)的完成率。孕早期维生素D非缺乏状态是子代3月龄、6月龄的社交/情感里程碑能力发育方面的保护因素(3月:OR=2.26, 95%CI:1.19~4.45;6月:OR=2.31, 95%CI:1.14~4.94)。未观察到孕早期维生素D缺乏与子代8月龄、12月龄神经发育之间的关联。相较于孕晚期维生素D缺乏组,孕晚期维生素D非缺乏是6月龄时期社交/情感里程碑(OR=2.08, 95%CI:1.21~3.61)和认知里程碑(OR=2.57, 95%CI:1.23~4.17)的保护因素,也是8月龄时期的社交/情感里程碑(OR=2.57, 95%CI:1.17~5.86)、运动/身体发育里程碑(OR=2.33, 95%CI:1.12~5.06)及认知里程碑(OR=2.57, 95%CI:1.17~5.86)的保护因素。未观察到孕晚期维生素D缺乏与子代3月龄、12月龄神经发育之间的关联。结论 孕期充足的维生素D水平可能与子代6月龄、8月龄时期社交/情感、运动/身体发育及认知等3个方面的神经发育有关,相较于孕中期,孕早期和孕晚期维生素D与子代早期神经发育的关联性更强。建议孕前或孕期加强维生素D水平的监测,并适当补充维生素D。
维生素D水平 放电指数与癫痫持续状态患儿治疗结局的相关性
王志良;吴晓燕;范璐炜;戚利那;目的 探讨维生素D水平、放电指数与癫痫持续状态患儿治疗结局的关系,为临床改善患儿结局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绍兴市上虞人民医院收治的癫痫持续状态患儿120例,均给予抗癫痫药物治疗,根据治疗结局分组,将85例完全控制患儿归为控制组,35例复发患儿归为复发组。比较两组患儿脑电图特征、维生素D水平,分析癫痫持续状态患儿复发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维生素D水平、放电指数对癫痫持续状态患儿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 复发组持续时间>4 h的比例(71.43%)、放电指数[(62.78±3.26)%]均高于控制组[50.59%,(56.49±3.13)%],血清维生素D水平[(18.65±2.18)ng/ml]低于控制组[(21.75±2.45)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持续时间长、放电指数高、血清维生素D水平低是癫痫持续状态患儿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ROC曲线显示:放电指数、维生素D水平及二者联合预测癫痫持续状态患儿复发的灵敏度分别为82.86%、80.00%、88.57%,特异度分别为90.59%、82.35%、88.24%,准确度分别为88.33%、81.67%、88.33%,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15、0.820、0.952。结论 放电指数高、血清维生素D水平低是癫痫持续状态患儿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二者联合的预测价值更高。
孕期维生素D干预对婴儿出生体重和维生素D水平的影响
方玉萍;杨季;樊霞;目的 探讨孕期维生素D干预对婴儿出生体重和维生素D水平的影响。方法 招募2020年11月—2022年10月在张家港市妇幼保健所建卡并定期产检的孕妇582例为研究对象,分为全孕期干预组(观察组)199例、妊娠晚期干预组(对照A组)160例及常规产检组(对照B组)223例。分析观察组和对照A组妊娠时期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两组孕妇给予安全有效剂量的维生素D滴剂口服干预。监测和分析各组子代出生体重情况和出生后6月龄时血清维生素D水平。结果 观察组子代出生体重[(3 361.859±399.600)g]明显高于对照A组[(3 255.475±440.557)g]和对照B组[(3 283.408±396.150)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95、2.022,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观察组子代出生体重与该组孕妇妊娠早期血清维生素D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0.153,P<0.05)。3组子代出生体重异常发生率分别为5.025%、8.750%及4.9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25,P>0.05)。观察组子代出生后6月龄时的血清维生素D水平[(34.560±6.893)ng/ml]明显高于对照B组[(32.716±5.062)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21,P<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妊娠早期维生素D水平增加将提高婴儿6月龄时血清维生素D充足率(OR=1.065,95%CI:1.003~1.132,P<0.05)。结论 从妊娠早期起检测并及时补充维生素D,对子代出生体重具有积极影响,并有利于提高婴儿期血清维生素D水平。
锡林郭勒盟地区青春期儿童维生素D水平调查
吴朝霞;郭永平;陈柏谕;张志刚;崔欣;夏雪凡;曹菲;目的 探究锡林郭勒盟地区青春期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以期进行预防性干预,减少疾病发生率,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方法 纳入2023年10月份在锡林郭勒盟中心医院儿科接受25-(OH)D检测的10~14岁健康青春期儿童644名,采集研究对象末梢血化验血清25-(OH)D水平,通过调查问卷收集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居住地、有无急慢性疾病等)。分析不同性别、民族、居住地、年龄段青春期儿童血清25-(OH)D水平的差异。结果 644名青春期儿童血清25-(OH)D中位水平为18.55(16.81,22.11) ng/ml。各组间儿童血清25-(OH)D水平比较,性别、民族、居住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孩25-(OH)D水平高于女孩[19.14(17.46,22.73)ng/mlvs.18.01(16.57,21.06)ng/ml,Z=3.375,P=0.001],汉族25-(OH)D水平高于蒙古族[18.82(16.85,22.71)ng/mlvs.18.23(16.66,20.75)ng/ml,Z=2.158,P=0.031],市区25-(OH)D水平高于旗县[20.96(18.21,24.42)ng/mlvs.17.33(15.46,18.23)ng/ml,Z=14.389,P<0.001]。不同年龄段25-(OH)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3.978,P>0.05)。644名青春期儿童血清25-(OH)D缺乏率为2.2%,25-(OH)D不足率为59.0%,总体异常率为61.2%,仅38.8%儿童25-(OH)D正常。各组间儿童血清25-(OH)D缺乏、不足率比较,性别、民族、居住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生异常率高于男生(χ2=17.989,P<0.001);蒙古族异常率高于汉族(χ2=10.199,P=0.005);旗县异常率高于市区(χ2=187.332,P<0.001)。不同年龄组儿童25-(OH)D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205,P>0.05)。结论 锡林郭勒盟地区青春期儿童普遍存在血清25-(OH)D缺乏或不足,临床应加强25-(OH)D的检测,合理补充,以防止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并发哮喘的危险因素分析及维生素D 血清铁蛋白对哮喘的预测价值
金丹妮;朱倩倩;目的 分析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并发哮喘的危险因素,并探讨维生素D、血清铁蛋白对哮喘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2月—2024年2月在临海市妇幼保健院治疗的20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哮喘发生情况将患儿分为未并发哮喘组158例和并发哮喘组42例。分析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并发哮喘的危险因素,检测两组患儿维生素D、血清铁蛋白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维生素D、血清铁蛋白对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并发哮喘的预测价值。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被动吸烟史、药物过敏史、特异性皮炎史与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并发哮喘无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哮喘家族史、合并湿疹病史、过敏体质、病毒感染、家中饲养宠物、居住地、超重或肥胖、变应性鼻炎史、有害气体接触史及反复呼吸道感染为影响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并发哮喘的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哮喘家族史、合并湿疹病史、过敏体质、病毒感染、家中饲养宠物、居住地、超重或肥胖、变应性鼻炎史、有害气体接触史及反复呼吸道感染均为影响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并发哮喘的主要因素(OR=2.790、3.785、3.040、5.078、3.404、3.397、3.536、3.927、4.158及3.504,均P<0.05)。与未并发哮喘组对比,并发哮喘组患儿维生素D[(21.36±3.59)ng/ml vs.(13.54±2.37)μg/L]水平较低,铁蛋白[(112.63±23.18)ng/ml vs.(214.45±34.69)μg/L]水平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351、22.571,均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与维生素D、血清铁蛋白单项预测对比,两项联合对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并发哮喘的预测价值较高(P<0.05)。结论 哮喘家族史、合并湿疹病史、过敏体质、病毒感染、家中饲养宠物、居住地、超重或肥胖、变应性鼻炎史、有害气体接触史及反复呼吸道感染为影响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并发哮喘的危险因素,检测机体内维生素D、血清铁蛋白水平,可用于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并发哮喘的预测。
































































































































































































































































































我国宫颈癌流行病学特征和高危因素分析
刘慧强;目的探讨宫颈癌流行病学特征,并对引起宫颈癌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08年1月-2014年12月间收治的378例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选取120例患者以及同期120例女性健康体检者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以探讨引发宫颈癌的高危因素。结果随着年份的上升宫颈癌患者的年龄除了2012年,其余年份呈明显的上升趋势(P<0.01);各年份汉族宫颈癌患者显著多于其他民族,城镇明显少于农村;宫颈癌新发病例数随文化程度的上升而明显减少;FIGO分期中以II期最多;鳞癌及中分化程度宫颈癌最多见;月经初潮年龄、初次性行为年龄、性伴侣个数、人工流产次数、高危型HPV感染是诱发宫颈癌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的平均年龄呈明显上升趋势,文化程度越高,宫颈癌新发病例数越少,鳞癌及中分化程度宫颈癌最多见。月经初潮年龄、初次性行为年龄、性伴侣个数、人工流产次数、HPV感染是诱发宫颈癌的独立高危因素。
我国宫颈癌流行病学特征和发病高危因素的研究进展
王宇;宋淑芳;刘凤;<正>宫颈癌是威胁全球妇女健康及生命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其发病率占女性恶性肿瘤第4位[1]。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和医疗事业的发展,宫颈癌在发达国家的发病率已大幅度下降,但是在发展中国家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居高不下。据2014年发布的一项1998-2008年我国宫颈癌流行病学研究数据表明,我国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呈上升趋势[2]。近几十年,在我国宫颈癌"三阶梯"筛查法的广泛普及、"两癌"筛查的大力推广及宫颈癌普治工作的开展下,并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医学知识的
孕妇心理需求及分娩过程的心态调查
赵有业;关俊;谢华;<正> 笔者采用问卷式调查方法,对在阜新市四所医院就诊的206名孕妇的心理需求及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心理状态进行了调查.发出问卷共200份,收回198份,有效问卷190份,有效回收率95%. 调查结果:孕妇主要是对健康检查和卫生保健的心理需求较强烈.其健康检查的心理,在妊娠早期主要是想通过健康检查证实自己是否妊娠,希望知道早孕症状及孕期的
中国部分城市已婚妇女妇科常见病流行病学调查
刘克玲,张德英,王临虹,赵更力,周敏目的 了解城市已婚妇女妇科常见病的患病情况及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 15个省、市的 10 0个社区 ,抽取已婚妇女 995 1例进行问卷调查 ,妇科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应用 SPSS/ 10 .0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 妇科常见病患病率顺序依次为生殖道感染 42 .9%、月经紊乱 34 .5 % (未绝经者中 )和痛经15 .5 % (未绝经者中 )、盆腔肿物 3.9%、子宫脱垂 /阴道壁膨出 1.1%。年龄轻者 ,无业或从事服务行业 ,初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 ,人均收入低于 30 0元 ,居住在华西南和华中地区 ,使用 IUD避孕以及采用非淋浴的方式洗澡是生殖道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 ;年龄较大、居住在华北和东北地区及有人工流产手术史为盆腔肿物发生的危险因素 ;痛经的发生与年龄较小、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人均收入较低 ,以及未用 IUD避孕等因素有关。多次人工流产与月经紊乱有关。结论 防治妇女生殖道感染应为今后妇女常见病防治的重要内容之一 ,并要提高节育期妇女的避孕保健服务质量。
中国人工流产现状及流产后计划生育服务进展
李颖,程怡民,黄娜,郭欣,王献蜜女大学生对肥胖认知状况及减肥行为
张新定;吴华;张庭华;目的:了解女大学生对肥胖的认知状况及其减肥行为,为正确指导女大学生科学减肥和促进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身体测量、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女大学生的体重指数、减肥行为及肥胖相关知识进行调查。结果:女大学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3.94%和1.92%;对自身体型的判断正确率低,且多数判断具有超重或肥胖倾向;对肥胖相关知识的认知比较片面;40.09%的女大学生尝试过减肥,其中77.89%的女大学生因对自身体型不满而减肥;减肥方法主要为节食(39.30%)、运动(27.47%)和调整饮食结构(25.90%);女大学生减肥成功率仅为14.22%。结论:女大学生是不良减肥行为预防和控制的重点人群,建议在女大学生中有针对性的开展肥胖与健康知识教育以预防和控制女大学生的不良减肥行为。
我国宫颈癌流行病学特征和发病高危因素的研究进展
王宇;宋淑芳;刘凤;<正>宫颈癌是威胁全球妇女健康及生命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其发病率占女性恶性肿瘤第4位[1]。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和医疗事业的发展,宫颈癌在发达国家的发病率已大幅度下降,但是在发展中国家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居高不下。据2014年发布的一项1998-2008年我国宫颈癌流行病学研究数据表明,我国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呈上升趋势[2]。近几十年,在我国宫颈癌"三阶梯"筛查法的广泛普及、"两癌"筛查的大力推广及宫颈癌普治工作的开展下,并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医学知识的
儿童青少年抑郁症诊断与治疗进展
李泽钧;刘守桓;石雪雯;张一弛;周艾林;滕腾;李雪梅;周新雨;<正>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指发生在未成年时期,以显著而持续的情绪失落、兴趣缺失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精神疾病,具有识别率低、治愈率低、自杀率高等特点,发病率逐年增高,严重危害我国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但病因和发病机制迄今不明。因此,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早期筛查、诊断及有效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篇综述基于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及临床指南,总结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筛查、诊断及临床治疗方法,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儿童多动症的病因和影响因素研究
阿斯木古丽·克力木;孔杜斯;卡迪丽亚·吾马尔;目的:探讨多动症(又称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病因和影响因素,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发病机理、诊断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CPSQ行为量表、ADHD诊断标准表对医院儿童保健科就诊的儿童进行儿童多动症的筛查和诊断,将其作为ADHD组(30名),选取年龄、性别与ADHD组相近的正常学龄儿童作为对照组(30名),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同时进行绘人测验、体格发育、营养状况和多动症背景调查。结果:ADHD组与对照组两组儿童年龄范围是男6~11岁,女6~7岁,30例ADHD患儿中男27例占90%,女3例占10%,男女比例为9∶1。两组儿童智商(IQ)、体格发育等级和营养状况均在正常范围内并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儿童母亲孕期环境污染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儿童母亲围生期发生的铅中毒、有毒物接触、儿童偏食及母乳喂养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脑外伤、窒息、跟亲属类似情况、父母感情不和的发生率两组儿童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DHD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围生期情况、家庭、心理因素、营养和饮食因素有关。
网站访问量
今日访问量: 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