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水平与其受体BmsI基因多态性和特发性矮小症患儿临床特征及重组人生长激素疗效的关系分析
江劲涛;王金凤;王悦;目的 分析维生素D水平及其受体(VDR)BmsI基因多态性与特发性矮小症(ISS)患儿临床特征、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疗效的关系。方法 收集2020年6月—2022年6月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70例ISS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及VDR BmsI基因多态性。分析25-(OH)D水平及VDR BmsI基因多态性与ISS患儿临床特征的关系。根据患儿治疗1年后生长速率增长情况是否超过入院时生长速率的30%分为有效组(122例)与无效组(48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25-(OH)D水平、VDR BmsI基因多态性与ISS患儿临床特征的关系。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rhGH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 年龄>3岁、肥胖、骨密度(BMD)异常的ISS患儿25-(OH)D水平分别为(31.69±5.95)ng/ml、(30.98±5.26)ng/ml、(25.13±5.49)ng/ml,显著低于年龄≤3岁、体质量指数(BMI)正常、BMD正常ISS患儿的(36.71±5.47)ng/ml、(35.08±5.79)ng/ml、(34.66±6.07)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70例ISS患儿经rhGH治疗,48例治疗无效,rhGH治疗无效率为28.24%。无效组入睡时间22∶00及以后的比例为68.75%、运动时间<30 min/d比例为72.92%、VDR BmsI基因BB基因型比例为52.08%,均高于有效组的51.64%、54.92%、35.25%(均P<0.05),无效组25-(OH)D水平为(31.54±5.16)ng/ml,低于有效组的(35.76±5.49)ng/ml(t=4.714,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睡时间22∶00及以后的比例、运动时间<30 min/d比例、25-(OH)D低水平及VDR BmsI基因BB基因型是rhGH无效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OR>1)。结论 维生素D水平与ISS患儿临床特征关系密切,维生素D水平及VDR BmsI基因多态性影响rhGH的疗效,临床需予以重视。
不同孕期维生素D水平及其变化与孕中晚期血压的关系分析
方凤凤;张莹;陈海青;黄玲玲;沈娜;蒲柳艳;目的 分析不同孕期维生素D水平及其动态变化与孕中晚期血压的关系,探讨维生素D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预防中的潜在作用。方法 基于2022年1月—2023年12月舟山市妇女儿童医院的3 699例孕妇数据,收集社会人口学、孕期血压及维生素D水平等信息。通过单因素分析和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维生素D水平及其变化与孕期血压(收缩压、舒张压)的关系。结果共纳入3 699例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诊断率为2.84%(105例)。孕早期维生素D水平与孕中期舒张压呈负相关(β=-0.05,P<0.05)。孕中期维生素D水平与孕中期、孕晚期舒张压均呈负相关(均P<0.05),调整孕早期血清维生素D水平后与收缩压呈正相关(β=0.04,P<0.05)。孕晚期维生素D水平在粗模型中与舒张压相关(β=-0.04,P<0.05),在调整模型中与收缩压呈正相关(β=0.05,P<0.05)。孕早期至孕中期的维生素D水平变化与孕晚期舒张压呈负相关(β=-0.11,P<0.05);孕早期至孕晚期的维生素D水平变化与舒张压在粗模型中呈负相关(β=-0.04,P<0.05),但调整协变量后关联性消失(P>0.05),孕早期至孕晚期的维生素D水平变化与孕晚期收缩压呈正相关(β=0.06,P<0.05)。孕中期至孕晚期的维生素D水平变化与孕晚期舒张压呈正相关(β=0.04,P<0.05)。结论 孕期维生素D水平与舒张压之间存在负相关性,尤其在孕中期和孕晚期,但与收缩压的关联性较弱且不一致。维生素D水平动态变化对舒张压有重要影响,提示了维生素D在血压调节中的潜在作用。
孕14周前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与后续妊娠期糖尿病发病风险的相关性分析
王志恒;须成杰;高晶;应春妹;目的 探讨孕14周前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与后续妊娠期糖尿病(GDM)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地区孕5~14周孕妇的血清25-(OH)D水平在GDM组和血糖正常组(NGT)是否有差异。根据25-(OH)D是否缺乏将对象分为3组[缺乏、不足、充足组分别对应25-(OH)D <20、 20~30、≥30 ng/ml],比较3组GDM的发病率是否有差异。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25-(OH)D与后续GDM发病关系。结果 共计6 012例孕妇纳入此研究,其中GDM组514例,NGT组5 498例,两组间血清25-(OH)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06±6.94 ng/ml vs.17.98±7.51 ng/ml,P>0.05)。25-(OH)D作为连续变量,logistic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OR:1.00(1.00,0.99~1.01,P>0.05),在校正多重因素后OR:1.00(0.99~1.01,P>0.05)。25-(OH)D缺乏、不足和充足组间GDM的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25-(OH)D充足组相比,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均发现25-(OH)D缺乏和不足与后续GDM发病风险无关(P>0.05)。结论 上海地区孕5~14周孕妇血清25-(OH)D水平在GDM组和NGT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OH)D无论作为连续变量或者分类变量均未发现与后续GDM发病风险有关。
血清25-羟维生素D 铁蛋白及视黄醇结合蛋白水平与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相关性
周丽;徐超凡;目的 分析早产儿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铁蛋白(SF)及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水平与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7月—2023年7月温州市中心医院接诊的早产儿9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分为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组(52例)和对照组(44例)。并根据早产儿吸入氧浓度的不同将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组患儿分为轻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组、中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组及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两组儿童血清25-(OH)D、SF及RBP水平,运用Pearson检验分析血清25-(OH)D、SF及RBP指标与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相关性。结果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组儿童血清25-(OH)D、SF及RBP指标水平[(12.26±3.21)ng/ml、(32.44±4.75)μg/L、(92.63±8.74)mg/L]均低于对照组[(27.41±5.33)ng/ml、(94.82±7.42)μg/L、(174.35±16.33)mg/L]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193、18.279及10.941,均P<0.05)。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组患儿血清25-(OH)D、SF及RBP指标水平[(10.08±2.28)ng/ml、(26.36±4.12)μg/L、(84.78±5.17)mg/L]均低于中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组[(13.18±3.51)ng/ml、(44.25±6.40)μg/L、(98.52±8.54)mg/L]、轻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组[(18.44±4.27)ng/ml、(54.82±8.34)μg/L、(112.66±10.94)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4.271、22.612及38.045,均P<0.05);且中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组患儿血清25-(OH)D、SF及RBP指标水平低于轻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255、4.474及4.539,均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25-(OH)D、SF、RBP指标与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均呈负相关关系(r=-0.437、-0.561及-0.612,均P<0.05)。结论 血清25-(OH)D、SF及RBP指标水平与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密切相关,可为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提供参考。
围生期妇女维生素D摄入与不同严重程度子痫前期风险的关系
戴群云;楼建义;郑秀娟;王杭英;范俊霞;范徐妃;目的 探究围生期妇女维生素D摄入与不同严重程度子痫前期风险的关系。方法 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2月于金华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116例子痫前期孕妇为研究组,依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42例)和重度组(74例),另选择同期于该院产检的116例健康孕妇为对照组。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25-羟维生素D[25-(OH)D]与子痫前期和重度子痫前期发生的关系,并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合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RCS)分析围生期妇女的25-(OH)D水平与子痫前期和重度子痫前期发生的剂量-反应关系。基于LASSO回归分析重度子痫前期的影响因素,构建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并进行模型变量的效应分析。结果 重度组产妇的25-(OH)D为(9.68±3.63)ng/ml,显著低于轻度组的(17.52±2.79)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混杂因素后,25-(OH)D与子痫前期和重度子痫前期发生的OR值分别为0.176(95%CI:0.025~0.260,P<0.05)和0.209(95%CI:0.094~0.343,P<0.05),25-(OH)D是子痫前期及重度子痫前期发生的保护因素。RCS结果显示,25-(OH)D与子痫前期及重度子痫前期发生呈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随着25-(OH)D水平的增高,子痫前期及重度子痫前期发生的风险逐渐下降。构建的结构方程模型整体适配情况较好,能很好地反映各影响因素与重度子痫前期发生的关系。结论 25-(OH)D是子痫前期及重度子痫前期发生的保护因素,与子痫前期及重度子痫前期发生呈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随着25-(OH)D水平的增高,子痫前期及重度子痫前期发生的风险逐渐下降。
促甲状腺激素 25-羟维生素D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在妊娠期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中的表达及意义
叶雪玲;毛根珍;目的 分析促甲状腺激素(TSH)、25-羟维生素D[25-(OH)D]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在妊娠期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在丽水市中医院进行产检且分娩的80例妊娠期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取丽水市中医院同期甲状腺功能正常且健康的80例女性为对照组。通过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及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两组的TSH、25-(OH)D及FGF-21水平。分析TSH、25-(OH)D、FGF-21水平变化与妊娠期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关系及意义。应用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妊娠期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发生的主要因素。结果 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的TSH水平[(2.35±0.69)mIU/ml vs.(7.60±1.21)mIU/ml]、FGF-21水平[(4.20±1.36)ng/ml vs.(17.15±4.04)ng/ml]升高,25-(OH)D表达[(37.30±4.16)ng/ml vs.(28.56±2.50)ng/ml]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妊娠期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发生与既往流产史、疾病家族史、妊娠期碘摄入量有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疾病家族史、既往流产史、妊娠期碘摄入量、TSH、25-(OH)D、FGF-21为妊娠期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均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与TSH、25-(OH)D、FGF-21单项诊断对比,3项联合对妊娠期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P<0.05)。结论 妊娠期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血清25-(OH)D水平降低,TSH、 FGF-21水平上升,且与疾病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可作为辅助诊断妊娠期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重要指标。
































































































































































































































































































我国宫颈癌流行病学特征和高危因素分析
刘慧强;目的探讨宫颈癌流行病学特征,并对引起宫颈癌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08年1月-2014年12月间收治的378例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选取120例患者以及同期120例女性健康体检者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以探讨引发宫颈癌的高危因素。结果随着年份的上升宫颈癌患者的年龄除了2012年,其余年份呈明显的上升趋势(P<0.01);各年份汉族宫颈癌患者显著多于其他民族,城镇明显少于农村;宫颈癌新发病例数随文化程度的上升而明显减少;FIGO分期中以II期最多;鳞癌及中分化程度宫颈癌最多见;月经初潮年龄、初次性行为年龄、性伴侣个数、人工流产次数、高危型HPV感染是诱发宫颈癌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的平均年龄呈明显上升趋势,文化程度越高,宫颈癌新发病例数越少,鳞癌及中分化程度宫颈癌最多见。月经初潮年龄、初次性行为年龄、性伴侣个数、人工流产次数、HPV感染是诱发宫颈癌的独立高危因素。
我国宫颈癌流行病学特征和发病高危因素的研究进展
王宇;宋淑芳;刘凤;<正>宫颈癌是威胁全球妇女健康及生命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其发病率占女性恶性肿瘤第4位~([1])。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和医疗事业的发展,宫颈癌在发达国家的发病率已大幅度下降,但是在发展中国家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居高不下。据2014年发布的一项1998-2008年我国宫颈癌流行病学研究数据表明,我国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呈上升趋势~([2])。近几十年,在我国宫颈癌"三阶梯"筛查法的广泛普及、"两癌"筛查的大力推广及宫颈癌普治工作的开展下,并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医学知识的
孕妇心理需求及分娩过程的心态调查
赵有业;关俊;谢华;<正> 笔者采用问卷式调查方法,对在阜新市四所医院就诊的206名孕妇的心理需求及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心理状态进行了调查.发出问卷共200份,收回198份,有效问卷190份,有效回收率95%. 调查结果:孕妇主要是对健康检查和卫生保健的心理需求较强烈.其健康检查的心理,在妊娠早期主要是想通过健康检查证实自己是否妊娠,希望知道早孕症状及孕期的
中国部分城市已婚妇女妇科常见病流行病学调查
刘克玲,张德英,王临虹,赵更力,周敏目的 了解城市已婚妇女妇科常见病的患病情况及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 15个省、市的 10 0个社区 ,抽取已婚妇女 995 1例进行问卷调查 ,妇科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应用 SPSS/ 10 .0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 妇科常见病患病率顺序依次为生殖道感染 42 .9%、月经紊乱 34 .5 % (未绝经者中 )和痛经15 .5 % (未绝经者中 )、盆腔肿物 3.9%、子宫脱垂 /阴道壁膨出 1.1%。年龄轻者 ,无业或从事服务行业 ,初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 ,人均收入低于 30 0元 ,居住在华西南和华中地区 ,使用 IUD避孕以及采用非淋浴的方式洗澡是生殖道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 ;年龄较大、居住在华北和东北地区及有人工流产手术史为盆腔肿物发生的危险因素 ;痛经的发生与年龄较小、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人均收入较低 ,以及未用 IUD避孕等因素有关。多次人工流产与月经紊乱有关。结论 防治妇女生殖道感染应为今后妇女常见病防治的重要内容之一 ,并要提高节育期妇女的避孕保健服务质量。
中国人工流产现状及流产后计划生育服务进展
李颖,程怡民,黄娜,郭欣,王献蜜女大学生对肥胖认知状况及减肥行为
张新定;吴华;张庭华;目的:了解女大学生对肥胖的认知状况及其减肥行为,为正确指导女大学生科学减肥和促进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身体测量、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女大学生的体重指数、减肥行为及肥胖相关知识进行调查。结果:女大学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3.94%和1.92%;对自身体型的判断正确率低,且多数判断具有超重或肥胖倾向;对肥胖相关知识的认知比较片面;40.09%的女大学生尝试过减肥,其中77.89%的女大学生因对自身体型不满而减肥;减肥方法主要为节食(39.30%)、运动(27.47%)和调整饮食结构(25.90%);女大学生减肥成功率仅为14.22%。结论:女大学生是不良减肥行为预防和控制的重点人群,建议在女大学生中有针对性的开展肥胖与健康知识教育以预防和控制女大学生的不良减肥行为。
我国宫颈癌流行病学特征和发病高危因素的研究进展
王宇;宋淑芳;刘凤;<正>宫颈癌是威胁全球妇女健康及生命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其发病率占女性恶性肿瘤第4位~([1])。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和医疗事业的发展,宫颈癌在发达国家的发病率已大幅度下降,但是在发展中国家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居高不下。据2014年发布的一项1998-2008年我国宫颈癌流行病学研究数据表明,我国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呈上升趋势~([2])。近几十年,在我国宫颈癌"三阶梯"筛查法的广泛普及、"两癌"筛查的大力推广及宫颈癌普治工作的开展下,并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医学知识的
儿童青少年抑郁症诊断与治疗进展
李泽钧;刘守桓;石雪雯;张一弛;周艾林;滕腾;李雪梅;周新雨;<正>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指发生在未成年时期,以显著而持续的情绪失落、兴趣缺失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精神疾病,具有识别率低、治愈率低、自杀率高等特点,发病率逐年增高,严重危害我国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但病因和发病机制迄今不明。因此,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早期筛查、诊断及有效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篇综述基于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及临床指南,总结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筛查、诊断及临床治疗方法,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儿童多动症的病因和影响因素研究
阿斯木古丽·克力木;孔杜斯;卡迪丽亚·吾马尔;目的:探讨多动症(又称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病因和影响因素,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发病机理、诊断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CPSQ行为量表、ADHD诊断标准表对医院儿童保健科就诊的儿童进行儿童多动症的筛查和诊断,将其作为ADHD组(30名),选取年龄、性别与ADHD组相近的正常学龄儿童作为对照组(30名),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同时进行绘人测验、体格发育、营养状况和多动症背景调查。结果:ADHD组与对照组两组儿童年龄范围是男6~11岁,女6~7岁,30例ADHD患儿中男27例占90%,女3例占10%,男女比例为9∶1。两组儿童智商(IQ)、体格发育等级和营养状况均在正常范围内并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儿童母亲孕期环境污染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儿童母亲围生期发生的铅中毒、有毒物接触、儿童偏食及母乳喂养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脑外伤、窒息、跟亲属类似情况、父母感情不和的发生率两组儿童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DHD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围生期情况、家庭、心理因素、营养和饮食因素有关。
网站访问量
今日访问量:168